太阳城 狗粮网上娱乐场:自我田野︱一个90后女博士在交友软件上的脱单尝试
本文地址:http://919.cao611.com/newsDetail_forward_11301171
文章摘要:太阳城 狗粮网上娱乐场,放了我不由摇了摇头火焰剑看着这独角"ttMW电子彩票"求点击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但是九幻并没有太在意大脑。
乔海狸
2021-02-21 17:33 来源:澎湃新闻
字号
在提交论文后的第三天,我开始尝试交友软件。
“不好找对象”似乎是社会对我们女博士的刻板印象。女性、博士学历、单身,这三者之间虽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,但我身边确实有很多女同学们正受到婚恋问题的困扰。就我而言,读博使得我的potential pool变得很小。那年系里一共招了包括我在内的五位新生——一般每年就五到七人,男女一平分,男生中可能还有不喜欢女生的——日常生活中最常交往的异性实在是少得可怜。学校里倒还是有一些社交的机会,比如宿舍会组织活动,让男生和女生面对着面、一溜一溜地在校徽下聚餐,但除了难吃的晚餐和跨专业如跨服一样的社交对话,我没有太多其他感受。
此外,学业的压力也会让我几乎无暇顾及风花雪月。除了上课,我们还要为系里做助教,我的专业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田野调查。于是,三到四年的学制被安排得满满当当。理工科的女同学们就更乏味了,日常在宿舍-实验室的两点一线中来回。恋爱的重要性在这样的生活中变得很小。一个男朋友既不能帮我批改作业,也不能帮我撰写论文。学校狭小的人际圈和大山般的论文把我安排得明明白白。
但这不代表我抗拒恋爱这件事情。所以,当我和好朋友在庆祝论文提交的聚会上,我马上、立刻、第一时间下载了她推荐的交友软件,显示了相当的行动力和决心。
虽然有很多不适应,我慢慢地也能够相对自如地在这个软件上和不同的男生交流了,渐渐也和其中的一些交换了微信。有那么一段时间,我感受到了dating culture的魔力。确实,和不同职业背景、生活经历的异性能够在一个友好的氛围中频繁分享日常或见解,让平常社交生活平淡的我一下充实了很多。但要维持质量高的交流,和保持一个好的形象(上文提到的ideal self),是相当花费时间和精力的。和其中一个男生闲聊到经济史的时候,我甚至去查阅了文献。一天下来,感觉疲惫程度不亚于带了几堂tutorial。我将我的烦恼向闺蜜倾诉时,她说:“你以为管理鱼塘很容易吗?”
我如同遭到晴天霹雳。什么?鱼塘?我是“海王”吗?
我意识到这其中有复杂且充满张力的文化逻辑。交友软件作为最能代表美国(并不是所有西方国家都流行,太阳城 狗粮网上娱乐场:美国是最有代表性的)dating culture的舶来品,也在渐渐改造着东亚文化中的青年人对亲密关系的实践。Dating这一阶段是在“评估对方作为亲密关系中的潜在伴侣的适合性”(knowyourself,2020),所以一个人可以同时date不同对象,因为ta还没有进入任何确认的关系。并且,在dating culture中,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明确两人处于这样的阶段。这就如我们在交友软件下的互动,彼此都默认了一个“也许可以和对方进一步发展,但也不一定”的设定。而常常被大众文化唾弃的“养备胎”与之的区别可能在于,“海王”们不会跟对方明确彼此的阶段,而是用似是而非的对未来的许诺吊着对方。可在操作层面上,这其中的差别似乎很微妙。男女之间的情愫流动本来就是靠着些似是而非的暧昧在推动的。对对方的感觉也需要许多互动去确认。那在确认之前,我们到底算是“积极了解”还是“相互养备胎”,这个边界在哪里呢?
被闺蜜暴击之后,我几乎条件反射地又开始自我批评了起来。可,我也只是正常使用交友软件的功能,并且都以一种真诚的态度在面对每一个人,背后的动机仅仅是多了解对方一些,让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形象更生动一些。
我真的适应dating culture吗?它真的适合我们的文化环境吗?这有两种不同的亲密关系脚本。在中国传统的纯爱型脚本中,约会是在确定关系之后才发生的事情。一个好女孩是不会和自己男朋友以外的人约会的。男女双方最好是从到都尾1v1地从结识、相熟到相爱。如果有一方在哪一个环节心里还考量着别人,都是渣的表现。而dating culture的脚本则是在成为正式男女朋友的关系前通过约会不停地确认。当两个脚本同时存在的时候就会有冲突发生。有些时候发现对方和自己想要的不一样,就一拍两散了。更多的时候可能会让期待传统脚本的人受到伤害,毕竟在每天推送20位异性、三天不匹配就过期的设定下,连在寻找阶段都坚持“从一而终”原则的人,本质上与追求效率的交友软件不相符。
这一冲突的后果在女性的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,因为女性身上有更深重的性别枷锁。闺蜜开玩笑地给了我一顶“海王”帽,我就忍不住用一种道德的目光审视自己。虽然自诩于独立女性,我有几个瞬间也会怀疑:我这是水性杨花吗?我是渣女吗?唉,我仅仅是同一天和三个男生分别分享了我的女性主义的书单、中午做的咖喱饭和最近听的一个音乐播客,连点暧昧的快感还没享受到呢。
在我们的社会,很多人依然对女性最高的赞美还是“良家妇女”。12月,成都的一位新冠无症状患者,因为在公布的轨迹中几次出现在酒吧,就被很多道德感异常高的网友定性为“不是好女孩”。在这种环境下,我,作为一个使用交友app的女生,会不会被贴上“放荡”的标签呢?这些顾虑也使得我在实际与男生的交流中不自觉更加矜持,生怕对方给我贴上什么标签。尽管我表面上拥抱了dating culture的脚本,但我又会不自觉地用传统脚本中女性的形象对照自己。这个自我规训的过程让我十分沮丧。
最开始的那阵热烈之后,我又开始忙碌起新的论文。交友软件的推送被关掉了,微信里的几位也归于平静。我的第一次在交友软件上的脱单尝试黯然收场。但,正如弗洛姆在《爱的艺术》中提到,爱是一种能力。追求爱是通向自我、与他人连接的一种方式。希望无论什么性别,什么学历,什么年龄,我们都能有追求亲密关系的勇气。
参考文献
艾里希·弗洛姆. 爱的艺术. 上海译文出版社, 2008.
Bauman, Zygmunt . "Liquid Love: On the Frailty of Human Bonds." Polity Pr (2003).
Ellison, Nicole, Heino, Rebecca, and Gibbs, Jennifer. "Managing Impressions Online: Self‐Presentation Processes in the Online Dating Environment." Journal of Computer-mediated Communication 11.2 (2006): 415-41. Web.
Hobbs, Mitchell, Owen, Stephen, and Gerber, Livia. "Liquid Love?: Dating Apps, Sex, Relationships and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." Journal of Sociology (Melbourne, Vic.) 53.2 (2017): 271-84. Web.
Knowyourself,《“我们在约会。” 如何知道有没有可能确定关系?︱一文读懂Dating Relationship》2020-12-14微信推送
“不好找对象”似乎是社会对我们女博士的刻板印象。女性、博士学历、单身,这三者之间虽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,但我身边确实有很多女同学们正受到婚恋问题的困扰。就我而言,读博使得我的potential pool变得很小。那年系里一共招了包括我在内的五位新生——一般每年就五到七人,男女一平分,男生中可能还有不喜欢女生的——日常生活中最常交往的异性实在是少得可怜。学校里倒还是有一些社交的机会,比如宿舍会组织活动,让男生和女生面对着面、一溜一溜地在校徽下聚餐,但除了难吃的晚餐和跨专业如跨服一样的社交对话,我没有太多其他感受。
此外,学业的压力也会让我几乎无暇顾及风花雪月。除了上课,我们还要为系里做助教,我的专业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田野调查。于是,三到四年的学制被安排得满满当当。理工科的女同学们就更乏味了,日常在宿舍-实验室的两点一线中来回。恋爱的重要性在这样的生活中变得很小。一个男朋友既不能帮我批改作业,也不能帮我撰写论文。学校狭小的人际圈和大山般的论文把我安排得明明白白。
但这不代表我抗拒恋爱这件事情。所以,当我和好朋友在庆祝论文提交的聚会上,我马上、立刻、第一时间下载了她推荐的交友软件,显示了相当的行动力和决心。

我如同遭到晴天霹雳。什么?鱼塘?我是“海王”吗?
我意识到这其中有复杂且充满张力的文化逻辑。交友软件作为最能代表美国(并不是所有西方国家都流行,太阳城 狗粮网上娱乐场:美国是最有代表性的)dating culture的舶来品,也在渐渐改造着东亚文化中的青年人对亲密关系的实践。Dating这一阶段是在“评估对方作为亲密关系中的潜在伴侣的适合性”(knowyourself,2020),所以一个人可以同时date不同对象,因为ta还没有进入任何确认的关系。并且,在dating culture中,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明确两人处于这样的阶段。这就如我们在交友软件下的互动,彼此都默认了一个“也许可以和对方进一步发展,但也不一定”的设定。而常常被大众文化唾弃的“养备胎”与之的区别可能在于,“海王”们不会跟对方明确彼此的阶段,而是用似是而非的对未来的许诺吊着对方。可在操作层面上,这其中的差别似乎很微妙。男女之间的情愫流动本来就是靠着些似是而非的暧昧在推动的。对对方的感觉也需要许多互动去确认。那在确认之前,我们到底算是“积极了解”还是“相互养备胎”,这个边界在哪里呢?
被闺蜜暴击之后,我几乎条件反射地又开始自我批评了起来。可,我也只是正常使用交友软件的功能,并且都以一种真诚的态度在面对每一个人,背后的动机仅仅是多了解对方一些,让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形象更生动一些。
我真的适应dating culture吗?它真的适合我们的文化环境吗?这有两种不同的亲密关系脚本。在中国传统的纯爱型脚本中,约会是在确定关系之后才发生的事情。一个好女孩是不会和自己男朋友以外的人约会的。男女双方最好是从到都尾1v1地从结识、相熟到相爱。如果有一方在哪一个环节心里还考量着别人,都是渣的表现。而dating culture的脚本则是在成为正式男女朋友的关系前通过约会不停地确认。当两个脚本同时存在的时候就会有冲突发生。有些时候发现对方和自己想要的不一样,就一拍两散了。更多的时候可能会让期待传统脚本的人受到伤害,毕竟在每天推送20位异性、三天不匹配就过期的设定下,连在寻找阶段都坚持“从一而终”原则的人,本质上与追求效率的交友软件不相符。
这一冲突的后果在女性的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,因为女性身上有更深重的性别枷锁。闺蜜开玩笑地给了我一顶“海王”帽,我就忍不住用一种道德的目光审视自己。虽然自诩于独立女性,我有几个瞬间也会怀疑:我这是水性杨花吗?我是渣女吗?唉,我仅仅是同一天和三个男生分别分享了我的女性主义的书单、中午做的咖喱饭和最近听的一个音乐播客,连点暧昧的快感还没享受到呢。
在我们的社会,很多人依然对女性最高的赞美还是“良家妇女”。12月,成都的一位新冠无症状患者,因为在公布的轨迹中几次出现在酒吧,就被很多道德感异常高的网友定性为“不是好女孩”。在这种环境下,我,作为一个使用交友app的女生,会不会被贴上“放荡”的标签呢?这些顾虑也使得我在实际与男生的交流中不自觉更加矜持,生怕对方给我贴上什么标签。尽管我表面上拥抱了dating culture的脚本,但我又会不自觉地用传统脚本中女性的形象对照自己。这个自我规训的过程让我十分沮丧。
最开始的那阵热烈之后,我又开始忙碌起新的论文。交友软件的推送被关掉了,微信里的几位也归于平静。我的第一次在交友软件上的脱单尝试黯然收场。但,正如弗洛姆在《爱的艺术》中提到,爱是一种能力。追求爱是通向自我、与他人连接的一种方式。希望无论什么性别,什么学历,什么年龄,我们都能有追求亲密关系的勇气。
参考文献
艾里希·弗洛姆. 爱的艺术. 上海译文出版社, 2008.
Bauman, Zygmunt . "Liquid Love: On the Frailty of Human Bonds." Polity Pr (2003).
Ellison, Nicole, Heino, Rebecca, and Gibbs, Jennifer. "Managing Impressions Online: Self‐Presentation Processes in the Online Dating Environment." Journal of Computer-mediated Communication 11.2 (2006): 415-41. Web.
Hobbs, Mitchell, Owen, Stephen, and Gerber, Livia. "Liquid Love?: Dating Apps, Sex, Relationships and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." Journal of Sociology (Melbourne, Vic.) 53.2 (2017): 271-84. Web.
Knowyourself,《“我们在约会。” 如何知道有没有可能确定关系?︱一文读懂Dating Relationship》2020-12-14微信推送
(本文来自澎湃新闻,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“澎湃新闻”APP)
关键词 >> 自我田野,女博士